全部
預防肝炎,從孕做起別讓寶貝成為肝苦兒
2014-09-05
別讓寶貝成為肝苦兒
報導/黃美湄 
諮詢審稿/文萬欣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胃腸科兼任主治醫師

如果媽咪是B肝帶原者,寶寶出生後也打了肝炎疫苗,是不是就能遠離肝病的威脅呢?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最新的調查顯示,母嬰傳染問題不可忽視,高危險群更要做好一層層的防護。
 

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政策實施以來,的確讓國人遠離了B肝的威脅,然而疫苗的保護力並非百分之百,仍有少部分經由母嬰傳染的新生兒,未能獲得疫苗的保護!
接種疫苗,仍有約10% B肝帶原
兒童肝膽防治基金會特別在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前一周公布了國內最新的調查資料。調查顯示,母嬰傳染是台灣B肝的重要傳染途徑,新生兒經由此途徑感染B肝後,會有高達90%以上的機率成為慢性帶原者。而B肝e抗原陽性母親的孩子,按時完成疫苗接種後仍有約10%的機率會成為帶原者,所以定期追蹤是刻不容緩的事。

這項調查是由台大、耕莘與慈濟醫院團隊從2007〜2011年針對303對母子所進行的追蹤,這303位母親都是B肝帶原,其中有81人是e抗原陽性(即體內B肝病毒量高),這81位B肝帶原母親的寶寶,即使在24小時內接受免疫球蛋白,並在出生後、1個月大及6個月大,按時各注射1劑B肝疫苗,但是1年後發現,仍有10個寶寶成為B肝帶原者。 
孕前及孕期篩檢,可保護高危險群
為杜絕母嬰傳染對新生兒造成的威脅,研究團隊呼籲產婦在懷孕前或是孕程時,應盡早檢測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一旦兩者皆為陽性反應,寶寶即屬於B肝感染的高危險群,除了依時程接種B肝疫苗外,還必須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免疫球蛋白,即使是早產兒也不例外。執行此項調查的台大醫院小兒部陳慧玲醫師也指出,B肝女性、又是e抗原陽性患者,所生的寶寶屬於高危險群,都應在1歲時接受篩檢。

耕莘醫院兒科部文萬欣醫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在新生兒時期感染B肝病毒者,有90%機率會變成慢性帶原,而慢性帶原者中有15%〜40%日後可能變成肝硬化與肝癌,所以絕對不可輕忽。雖然許多媽媽得知孩子無法遠離B肝威脅時,常會感到自責,但只要定期接受追蹤,就能早期發現可能的病變,早期治療。


1歲切記做抗原及抗體篩檢,追加疫苗


為了早期找出未受疫苗保護力的小朋友,衛生署自兩年前即提供高危險群小朋友在1歲時接受B肝篩檢。

醫師呼籲,防治B肝母子傳染有三大防線:1.孕前或孕期篩檢2.出生24小時內施打免疫球蛋白3.1歲寶寶篩檢。家有高危險群的寶寶,務必於1歲接種水痘及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同時,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及抗體,以瞭解是否未產生抗體或是已感染,若未產生B肝表面抗體,也未成為B肝帶原者,可免費追加一劑B型肝炎疫苗;若不幸發現仍然感染,也可及早得知,接受定期追蹤,讓寶寶有多一層的保護。

Box 認識B型肝炎
B型肝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感染。慢性感染就是所謂的B肝帶原者,通常是B肝表面抗原 (HBsAg) 持續陽性超過6個月。它的特性是:
․慢性B型帶原者約有15〜40%日後會發生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症。
․感染B肝病毒時的年齡越小,變成慢性B肝帶原的機率越大。
․若在新生兒時期感染B肝病毒,有高達90%以上的機率成為慢性帶原者。
B肝傳染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垂直傳染,也就是母嬰傳染,另一種是水平傳染,包括輸血、傷口、性接觸等,使得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

 

Box小辭典:

世界肝炎日的由來 各類型的肝炎病毒可導致急、慢性感染和肝臟炎症,也可能引發肝硬化和肝癌。這些病毒構成了全球性的健康風險,約有2.4億人患有慢性B肝,約1.5億人患有慢性C肝。聯合國世衛組織為了提高人們對病毒性肝炎及其所導致的疾病的認識和瞭解,特別以B肝病毒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撒母耳•布隆伯格的生日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呼籲全世界的人們一起重視這個看似無聲卻默默流行的疾病。